圆残疾孩子的校园梦
- 主页 /
- 宣传文体 /
- 宣传文体
圆残疾孩子的校园梦
对一般孩子来说,上学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在灌南县新安镇的张浩听和尹雨洁这里,就变成了天大的难题。
两人都是残疾孩子,张浩听是无法自由行动的重度脑瘫儿,尹雨洁则是个因患有成骨不全症会频繁骨折的“瓷娃娃”,校园对他们来说,仿佛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他们每天能做的,就是坐在堂屋里,抬头看看门外湛蓝的天空,听听清脆的鸟鸣,如果在外打工的父母有空闲,把他们的轮椅推到大门前,向门外学校的方向张望,对他们而言就已经算是享受了。
“现在义务教育学费已经全免,因此钱不是他们不能上学的症结,自身的残疾或疾病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灌南县新安镇残疾人专职委员说。
的确如此,智力障碍、发育迟缓、聋哑的孩子尚且可以送往特教学校学习,像张浩听、尹雨洁这样智力正常的孩子,却因为行动不便和无处不在的受伤风险,让他们和校园相隔千里,即便现在全纳教育理念和工作体系已在我市普及和基本确立,正常学校也开始向残疾孩子张开双臂,但这些孩子仍无法进入校园。
这种窘境令人无奈,不过灌南县残联将之纳入了“全纳教育”体系之后,这一困扰残疾孩子极其家庭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突破。2012年,灌南县借助嘉道理项目的实施,开始在全县探索实施“全纳教育”理念,该县将新安小学等5所学校划定为县级“全纳教育”试点,并在全县摸排符合条件的44名残疾孩子进入“全纳教育”工程。据了解,这种教育分两种方式进行,可以进入学校学习的残疾孩子被招入试点学校跟班上课,由学校老师和部分学生组成帮扶小组,对其在学校的生活开展长期帮扶,学校还在教室、走廊、操场、厕所等功能区域进行无障碍改造,为此类残疾孩子的校园生活提供一切便利,而像张浩听、尹雨洁这样无法走入校园的孩子,则由“全纳教育”试点学校的老师或县团委、县红十字会的义工免费送教上门。
张浩听、尹雨洁就是这种模式的首批受益人,每周送教上门的老师会抽时间到两个孩子的家中,为他们上语文、数学、美术等课程,在长期渴望学习的愿望终于实现后,残疾孩子往往会爆发出惊人的学习能力,甚至还能展露出某些方面的天赋。经过2年的送教,张浩听和尹雨洁已经可以独立阅读,有良好的计算能力和数学思维,并且两个孩子均在美术方面有所擅长,一般人在和重度脑瘫儿张浩听聊天时,甚至会为他清晰的语言组织能力、顺畅流利的表达能力所惊叹。
“孔子曾说‘有教无类’,意思是说,不能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之外,教育是所有人的权利,这和今天我市推行的‘全纳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我们也曾做过统计,发现受教育难也是困扰我市残疾儿童的突出问题,因此我们希望借助‘全纳教育’在我市各地的试点推行,让义务教育覆盖所有的残疾儿童,即便不能让他们有所作为,至少不会做一辈子的文盲,这一定会改变他们的一生。”市残联一位工作人员说。
当然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长期以来人们的助残眼光大多局限在送钱送物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志愿者送教上门、学校向残疾孩子敞开胸怀,无疑是教给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本领,这比单纯送钱送物更暖人心,也更有长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