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识别孤独症

  • 主页 /
  • 康复服务 /
  • 康复服务

早期识别孤独症

来源:市残联康复处 作者:康复处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类以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狭隘兴趣、重复刻板行为以及感知觉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多数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落后。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孤独症被认为是罕见病,在“谱系”障碍概念提出后其患病率显著上升。从2000年起,我国有多个城市调查发现ASD患病率在0.1%~1%之间。孤独症已成为儿童精神类致残的重要疾病。

作为家长,当发现孩子可能有自闭症倾向时,焦虑和迷茫几乎淹没了理性。怎样早期识别孤独症儿童呢?这里介绍一个“五不”法。

1、不(少)看:目光接触异常,自闭症患儿早期开始表现出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缺乏或减少视觉注视,减少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

2、不(少)应: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叫名反应不敏感。通常表现不合群,独自玩耍,不能用眼神和他人共同关注手指指向的其他物体或事件。

3、不(少)指: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如不会点/摇头表达需求、有目的的指向、手势比划等。

4、不(少)语:多数孤独症儿童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有的孩子还存在语言倒退的情况。家长最多关注的也往往是儿童语言问题。

5、不当:指的是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感知觉异常。比如对物品旋转、排列的持续视觉探索,长时间不间断地盯着电风扇、转动的轮子看等。

确诊后如何应对:当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时,家长应调整心态、积极学习孤独症知识,整理孩子的发育史:从孕期到现在的重大事件(如抬头、走路、说话时间点),拍摄关键行为视频:如孩子独处时的重复动作、社交互动场景,方便医生观察。为孩子选择专业医疗机构接受系统、个体化的干预治疗,同时参与进孩子的康复训练中,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孤独症儿童,就像天上的星星,在漆黑夜空中独自闪烁着,因为疾病,他们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与社交技能,甚至会因怪异的举止受到歧视。对于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们,每个人多一些关注和了解,消除对孤独症群体的误解;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孤独症群体,不歧视也不特殊对待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

孩子不是“问题”,只是需要不同的成长方式。干预是场马拉松,不必苛求立竿见影,进步再小也值得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