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县残联三措并举助推残疾人组织建设“强基育人”工程
今年以来,灌南县残联把残疾人组织建设“强基育人”工程作为残疾人重点工作予以推进,结合实际,采取三项措施,切实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残疾人组织基础不断夯实,各项残疾人工作得到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是规范机关内部组织管理。首先,加强县残联领导班子建设,增强领导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按上级残联要求配备3名残疾人干部,同时建立残疾人后备干部数据库,加大残疾人干部的培养交流和使用力度;其次,出台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科学规范配置工作人员,形成了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第三,按照省管县体制改革试点要求,进行科学设置,残联机关内设办公室、康复科、综合科、财务室,下设残疾人康复中心、就业管理中心和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等下属单位,明确并公布机构职能、服务内容以及工作职责。
二是完善基层残疾人组织网络。各级残联和残疾人组织是联系政府和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是做好残疾人工作的重要保障。目前,全县11个乡镇都设立了残联理事会,各有一名理事长(由各乡镇民政助理兼任),并做到场地、人员、办公经费和职责制度“四落实”。根据省残联工作要求,联合县委组织部、人社局等部门,面向全县公开招聘了15名乡镇残疾人专职委员。所有乡镇初步建立了5类专门协会,做到了有残联专干、有固定办公地点、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各村(居)成立了残疾人协会,配备了残疾人工作协调员,由各村(居)委会主任或其他村干部兼任,负责残疾人的具体工作。
三是提升残疾人工作队伍服务能力。首先,建立定期培训制度,明确每月7日为残疾人专职委员工作例会,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其次,以市广播电视大学和市残联联合设立的“残疾人教育学院学习中心”为平台,选拔输送优秀专职委员函授学习,酌情对学费给予报销。第三,邀请卫生、人社、民政、教育等部门专家有计划、分层次地对专职委员进行思想道德、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等培训,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再培训计划。
灌南县残联从基层实际出发,不断拉长组织链条,延伸工作触角,逐步建立起县、乡、村三级组织系统,使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得到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切实达到了“强基础,育人才”的效果。
市残联领导班子分工
童 巍:主持党组、理事会和机关党支部全面工作。
郭红兵:负责残疾人教育、社会(慈善)救助、社会保障、托养、就业、技能培训、残保金征收、扶贫、基层服务体系等方面工作,分管教就处、就业管理中心、托养服务中心、福利基金会联络处。
李 超:负责机关党建、党风廉政、纪检监察、意识形态、精神文明建设、联动共建、组织人事、劳资、效能建设、目标考核、安全稳定、信息化建设、网络安全、公文办理、行政后勤事务、工青妇、残疾人宣传、文化、体育、政策理论研究等方面工作。分管办公室。
耿 军:负责残疾人组织联络、信访维权、法律服务、基层残联组织建设、专门协会建设管理、残疾人证管理、无障碍环境建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助残社会组织建设指导、残疾预防、残疾人康复、辅具适配、财务等工作,分管组维处、康复处、康复中心(辅具中心)、辅具发展中心、办公室(财务)。
市残联简介
连云港市残联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地方组织,是将残疾人自身代表组织、社会福利团体和事业管理机构融为一体的残疾人人民团体,具有“代表、服务、管理”职能;代表残疾人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直接为残疾人服务;承担政府委托的部分行政职能,发展和管理残疾人事业。其机关主要职能是:
(一)听取残疾人意见,反映残疾人需求,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为残疾人服务。
(二)团结、教育残疾人遵守法律,履行应尽的义务,发扬乐观进展精神,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三)弘扬人道主义,宣传残疾人事业,沟通政府、社会与残疾人之间的联系,动员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
(四)开展残疾人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扶贫、文化、体育、用品供应、福利、社会服务、无障碍设施和残疾预防等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扶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五)协助政府研究、制定和实施残疾人事业的法规、政策、规范和计划,对有关业务领域进行指导和管理。
(六)承担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做好综合、组织、协调和服务。
(七)开展残疾人事业的交流和合作。
(八)负责对各类残疾人社会团体组织进行监督管理。
(九)承担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